|
|
我們上述的一切考察都以經驗的事實(empirical facts)為基礎。反射運動定律,肌肉的感受性,光覺和觸覺中的部位差異(local differences),感官刺激的長時暴露引起的衰竭(exhaustion)--所有這些都是可以用經驗加以驗證的現象。但是,關于這些考察的結論,我們似乎把牢固的經驗基礎遠遠地置于腦后。我們根據特定因素的聯想協作(associative coopration)提出了一種空間的心理結構(psych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space)。是不是只有經驗才能達到這一點呢?難道空間不是生來就有的心理擁有(possession of mind)嗎?或者,如果不是這樣的話,那么它至少不是我們知識中的全新要素嗎?它是獨特的(sui generis),而非導源于其他任何東西嗎?
空間知覺(perception of spece)是我們知識中的一種新要素(new element),這是確定無疑的。但是,在這個意義上說,每種心理事實都是新的,因為它導源于我們心理生活中一些要素的某種特定結合。這一結合的定律是,心理結果的特性是無法預料的,原因在于進入到它們中間的要素特性,盡管我們以后能夠見到這些要素的聯結及它們的結合。于是,在我們完成了復雜的推論過程以后,我們認識到從這些前提必然地得出此項結論。但是,正如與這些前提作對照那樣,仍然有一些新的東西,一些必須通過明確的思維活動加以演繹的東西。認為空間知覺是天生的心理擁有,或者認為空間特性是我們視覺和觸覺的一種原始特征,這樣的概括性斷言是不會有任何收獲的。不僅這些陳述無法得到任何證明,而且那些系統闡述過它們的陳述也不曾花過力氣去考察擺在它們面前的心理學問題。作為一個問題,它肯定存在著--以確定眼動定律和觸覺器官的定律,以及與它們聯系著的感覺聯想是否對這些感官知覺施加任何影響。
我們借助眼睛可以相當正確地比較出距離,這是為人們所熟知的事實。但是,往往會發生這樣的情況,兩種并不精確相等的距離反而被認為是相等的,正像在簡單感覺的情形中那樣,一種差別的知覺(perception of a difference)只有在達到一定程度的量值(magnitude)時方才變得清楚起來,并在每種特定的情形里由所涉及的感官特征所決定。在目前的例子中,就像在感覺強度(sensaion-intensity)的范疇中一樣,我們能夠通過測量來確定兩種量值之間的差別達到多大才可恰好被感知。
我們畫兩條長度相等的或幾乎相等的水平線,然后詢問一名觀察者(他對兩根線的客觀關系一無所知),這兩條線在他看來是相等還是不相等。如果開始時我們畫的兩條線長度相等,并將其中一條線的長度逐步延長,那么我們便將到達一個點,在這點上那條逐步延長的線恰好能被觀察者覺察到比另一條線更長。于是,實驗暫時中斷,對兩條線之間的長度差別進行度量。如果以各種長度反復進行這一過程,我們便將獲得一系列差值(different values),它們告訴我們對距離差別的感知隨著被比較的距離的逐步增加而變化。
這種實驗與我們早些時候確定感覺依賴于刺激的實驗基本上相同。我們僅僅用空間量值替代了刺激量值而已。如果我們開始畫的兩條線的長度均為1分米,如果我們逐漸增加其中一條線的長度,當增加的長度達到大約l/50分米,即2毫米時,兩條線的長度差別便可以看出來。但是,如果我們畫的線開始時長度為1/2分米,那么可以辨別的長度差別也相應減少。現在,確定這種差別為1%分米,或者1毫米,不管我們用哪種測量標準,這種比例始終保持不變。在一定的上限和下限之間,這種差別始終接近整個長度的1/50。在圖18中,有兩條水平線,左邊一條長度為26毫米,右邊一條為25毫米。我們立即可以看出左邊一條較長;不過,假如左邊那條線再截短一點,那么差別就覺察不到了。你可以借助實驗來使自己相信,如果這些線的長度延長2倍或3倍,那么它們的差別也一定會擴大2倍或3倍。
很明顯,我們先前曾發現一條定律,即恰好能被覺察到的感覺差異有賴于刺激差異,現在這條定律同樣適應這里的情況。'恰好能被覺察到的空間距離的增加與整個距離始終保持同樣的比例'。顯然,這種巧合可以十分簡單地用下述事實來解釋,也就是說,我們在感覺方面擁有對空間關系知覺的測量,為我們直接提供這種測量的感覺是那些來自眼球運動的感覺,感覺的強度肯定隨眼睛注視路線的長度而增加。
在我們面前有一只匣子ss(見圖19),一面打開,另一面有一水平的細長裂縫,通過該匣子,兩眼能看見白色屏幕w,而不是看見房間里面的任何其他物體。現在,我們在屏幕和眼睛之間懸一根垂線f,用重物將垂線拉緊。每只眼睛本身將采取這樣的位置,即使垂線f在黃斑上形成一個映像,這是視覺最清晰的地方。從這一點穿過眼的中央所經空間的連線稱為視軸(visual axis)。因此,我們可以說,兩只眼睛的視軸相交于f點上。如果我們現在改變一下垂線的位置,即把它挪近些或者距離眼睛遠些,結果視軸相交所形成的角度也同時發生變化;因為眼睛始終追隨著那條線,并一直指向著它。如果垂線移向更遠的距離,那么兩眼便會向外,視軸的相交角變得更尖銳;如果垂線移動得更接近眼睛,那么眼睛便會向內,相交角也就更鈍。當我們了解了垂線距離的這種變化時,我們便可以容易地確定每只眼睛圍繞其中央轉動有多遠。如果垂線一點一點地移動,那么它的距離變化將難以被感知到;也就是說,眼睛圍繞其中央的轉動如此微小,以至于相伴的運動感覺無法被覺察。只有當垂線位置的改變已經達到一定的量值時,運動感覺方能被覺察,我們才能感知到這條線已被移近還是移遠。這種界點的確定必須經過長期的系列實驗,并且以垂線離眼睛的不同距離來進行實驗。我們應當發現,當兩個視軸實際上平行時,也就是說,當兩眼近似于處在休息位置時,眼睛就其本身的運動來說便擁有最佳的感受性。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每只眼睛圍繞其中央的轉動只達到一度的1/60(角度1'),我們便可感知距離的變化。
但是,一俟眼睛內轉到相當大的距離--當然,這種情況發生在垂線向更近處移動時--則恰好能被覺察到的運動就會變得很大。我們將會發現,這種恰好能被覺察到的運動的量值是按眼睛距離它休息時的位置成正比增加的。
很顯然,這里的討論僅僅是進一步確定恰好能被覺察到的感覺有賴于刺激的普遍定律。眼睛的內向轉動產生了明確的運動感覺。這種運動的量值與刺激強度相對應;業已出現的運動越大--也就是說,已經在運作的刺激越大--運動的增加或刺激的增加也肯定越大。如果對運動感覺的感知與外部感官的感覺一樣,遵循著同樣的定律,那么便可以預期,與相等的能夠覺察到的感覺的增加相對應的運動的增加將始終與已經存在的整個運動成正比。事實上,實驗證明,這種關系差不多是不變的。甚至與這個規律相應的偏離,我們已經發現在外部感官感覺的情形中也是站得住腳的。也就是說,當運動的程度很大時,分辨的精細度比之我們根據該定律所作的預期要小一些。但是,運動的增加恰好足以產生能夠覺察到的感覺,差不多達到整個運動量值的1/50。這一結果與我們從空間量值的比較中業已獲得的結果完全一致:當一條較長的直線與一條較短的直線之間的差別達到后者長度的1/50時,較長的線便恰好能與較短的線區分開來。但是,如果空間距離的知覺與眼睛在掃視這段距離時所作的運動努力成正比,那么,我們便必須得出結論,運動的努力是知覺的標準。由于我們只能通過運動感覺方可具有努力的知識,因此后者的影響也得到證實。
關于運動感覺與距離估計相聯結的實驗可由下述觀察予以補充。我們并排地懸吊兩根黑線,黑線后面的背景是明亮的,黑線與背景之間保持一定距離,要求用一只眼睛凝視這兩根黑線(圖對)。然后,我們逐漸離開這兩根黑線,一邊移動一邊不斷地注視著這兩根線。由于距離遠的物體看起來比近的物體小,因此兩根線之間的距離在不斷縮小,直到達到某一點,在那里兩根線差不多合二為一。我們可以理解,當我們離開物體時,物體的尺寸變小,這是由于物體在視網膜上的映像變小的緣故。因此,實驗表明,視網膜映像的兩點具有一定的量值,在這個量值之下,就無法感覺到它們是分開的了。這種視網膜映像(b)的量值,或者說相應視角(w)的量值,是可以確定的,因為兩線之間的距離和它們距離眼睛的遠近都是已知的。我們發現,當兩個視網膜映像之間的距離變得如此之小,以至于眼睛只需要轉動1分(l'),便可先把第一根線然后再把另一根線帶到視網膜的同一點上時,兩種映像就合而為一了。但是,正如我們上面發現的那樣,與恰好能覺察到的眼球運動的量值具有同樣的量值。因此,接下來的問題是,處于休息狀態的眼睛以同樣程度的正確性感知空間中物體的距離,也就是說,以眼睛在最有利的條件下感知自身運動的正確程度去感知空間中物體的距離。這里所謂的最有利條件,是指運動以視軸平行為開端。眼睛在認識空間距離時能夠達到的限度與它對自己運動感覺的感知限度相一致。
空間感覺對運動感覺的依賴(對此,我們已經根據基本的實驗進行過推論)為其他許多視覺現象所進一步證實。眼睛的肌肉總的說來是對稱排列的(symmetrically arranged)。因此一種肌肉(a),即外直肌(rectus externus),使眼睛向外轉動,而另一種肌肉(b),即內直肌(rectus internus),則使眼睛向內轉動(圖21)。這兩種肌肉在維度(dimensions)上差異只不過一點點,兩者處于一個水平面,該水平面穿過眼球中央。所以,它們的位置對它們產生運動的可能性極為有利。這種完全相似的條件使得下述情況很明顯,也就是說,由相等強度的旋轉引起的運動感覺將具有差不多相等的強度,而不論這些旋轉是向內還是向外。我們在向上運動和向下運動方面發現同樣的情況。眼睛通過單一的肌肉(c),也就是上直肌(rectus superior)而向上轉動,上直肌在眼窩內的上部稍向前傾,而且附著于眼球的上部,在中間稍稍向外。它的活動得益于另一種肌肉的運作,這種肌肉在我們的圖示里被眼球遮住了。這種肌肉稱為斜下肌(obiquus inferior),位于眼窩的下部,從前面向后向外,聯結著眼球的后表面。這些肌肉在排列上同樣是對稱的,通過這些肌肉,向下運動得以實現。與肌肉c相對的肌肉位于眼球的下方一側,稱為下直肌(rectus inferior),其運作得到d,即斜上肌(obliquus superior)的幫助,斜上肌是向前和向內運動的,并牽拉眼球的上表面。由于這些肌肉是對稱分布的,因此運動的努力與我們不論把眼睛向上翻或者向下翻所作的努力是同樣的。另一方面,在使眼睛向外轉或者向內轉的肌肉排列和使眼睛向上翻或向下翻的肌肉排列之間存在相當大的差別。如果在這一關系中也要求相似性的話,那么這些肌肉必須這樣來放置,也即上直肌卜)(它使眼睛向上轉動)和下直肌(它在眼球的另一邊,使眼睛向下)應當附著于一點,以便最有效地促進它們將實施的運動。然而,正如我們的圖示表明的那樣,實際情況并不這樣。C的方向比a和b的方向更為傾斜。因此,花費同樣的力氣,前一肌肉在使眼睛向上轉動的距離要比后一對肌肉中的任何一條使眼睛向內或向外轉動的距離稍稍少一點。鑒于這一原因,它得到了第二種肌肉的幫助。所以,產生上下運動所需的用力程度一般說來要比產生向外或向內的相等伸展的運動更大一些,據此,運動感覺也更強烈;而且,我們必須期望發現,垂直方向的距離將比水平方向的同樣距離顯得更長一些。作為事實,這是無疑的。
如果我們用相等的臂長畫一個十字,那么在垂直方向上將顯得長一些(圖22);而在其他一些圖形中,如在正方形或矩形中,垂直距離同樣會被估計過高。
|
|
|